带专业探险设备
拍废弃工厂、探百年别墅、钻隐秘防空洞
……
多个探友寻访省内上百个“无人之地”
冰城城市探险者:
踏进旧时光发掘城市的“B面”
被荒草掩盖的红砖房、废弃的工厂、神秘的地下防空洞、无人居住的老楼……在哈尔滨,有这样一群热爱城市探险的年轻人,他们在熟悉的城市中,寻找渐渐被人遗忘的“B面”。与其说是在探险,不如说他们是在追寻旧时光,从那些被时代定格的场景、标语、老物件里,发现几乎快被遗忘的城市历史与记忆。
再过几天,就是年了。在时光走得更远之前,让我们跟随这些城市探险者,通过他们拍摄的废墟照片,一起穿越回几十年前……
钻进废弃的
“时光琥珀”
“黑龙江城市探险”群里有多个群友,大多是80后90后,职业五花八门,有教师、公务员、网店店主、个体户、出租车司机等。出生于年的冰城小伙木子作为发起人,去年成立了一支“忆城探险队”,跟人们想象中不太一样,这支探险队的主要任务不是为了寻找,而是追忆城市的过往。
木子(网名)从小生活在南岗区,儿时就喜欢坐着公交车去道外废弃的老建筑里转悠,还曾跟小伙伴们去地下防空洞玩。当时的他并不知道“城市探险”这个名词,更不知道它在国外已有多年的历史。5年前后,“城市探险”开始在国内流行,目前探友最为活跃的是城市是北京。
今年的新裤子乐队主唱彭磊就是一名城市探险爱好者,常在微博上晒照片。与“自然探险”不同,“城市探险”的主要目标包括地面上废弃的工厂、医院、教堂、监狱、战后留下的堡垒,或者地面下的地铁、防空洞和排水管道等。
这些常人不愿涉足的废弃之地,在探友们看来却像琥珀一样珍贵,保留下了某个时代的痕迹。“城市发展的很快,人们又那么擅长遗忘,我们想知道这个城市以前什么样,也想给后来人留下点儿照片和念想。”发起人木子告诉记者,目前,他和多个探友们已经利用周末探寻了省内多个“无人之地”。
“城市探险不是做游戏”
废弃的团部,潮湿的坑道,年代久远的火磨大楼,荒草丛生的百年别墅……这群冰城探友们开着车,不仅在哈尔滨周边打转,还去过省内其他城市,最远到过黑河。
这些被人遗忘的废墟,他们究竟是如何发现的?木子说,有些地方是老辈人口口相传的,有些是从地方志里发现的,“我们不是走马观花,探访之前会先查阅资料,了解建筑之前的用途,以及这里经历过什么”。
他们只在群里分享照片和感受,通常不会对外暴露具体的地点,每次探险都用日期作为编号。木子解释道,之所以不把这些地点公开,主要是为了保护废墟,防止那些并非真正热爱废墟的人前去搞破坏,比如涂鸦、写“到此一游”。另外,他们担心有人私自去不安全,“毕竟城市探险不是做游戏,需要掌握很多专业的安全知识和技巧”。
出生于年的崩云(网名),是探险队的副队长兼“技术与安全顾问”。他给记者展示了探险装备,厚底户外鞋、战术手套、头盔、微单、甚至还有防毒面具和无人机。为了防止对讲机失灵,他们准备了应急口哨,两短一长代表“”,三短代表“有危险求支援”,当然,这口哨至今还没派上用场。崩云说,为了更安全,每次活动前,会派经验丰富的两个队员带无人机踩点,排除危险后才组织大部队前往。
废墟上的时间之美
“年代的久远常常使一种最寻常的物体也具有一种美。”美学家朱光潜的这句话,精准地道出了这群冰城探友们的内心感受。
在探险过程中,他们收获的惊喜其实远远大于惊吓。“探寻废墟,如同一脚踏进几十年前的旧时光里,仿佛一切都在这里静止了。”探友“太阳”是队里参与活动最多的女孩,出生于年。在她看来,城市探险最有意思的地方,是发现了很多只在影视剧里见过的老物件。糊在墙上已经泛黄的旧报纸,早已失灵的黑白电视机,红绿配色的东北大花被,能搭毛巾的铁制脸盆架,黑色的圆形老式开关,印着两只喜鹊的磁化杯,年的“壹市斤”粮票……
在时间的“滤镜”下,这些老辈儿人记忆中的寻常之物,成了年轻人眼中的“宝藏”。他们总是忍不住想象这些物件的主人,以及当年生活的场景。
一个布满灰尘的工厂宿舍墙壁上,挂着他们不认识的明星挂历,某个日子被画上了一个×,他们猜测“这到底是怎样意义非凡的一天”;对90后来说,录像带就像古董一样,他们好奇“这里面是婚礼录像还是一部老电影?”;在一个废弃的团部,他们发现了儿童木马和木刻小,感慨“这两样玩具,一定曾温暖某个军人孩子的童年记忆”。他们仔细观察废弃工厂里的黑板报,以及印在墙壁上“生存”“希望”“去争取胜利”的红色标语,仿佛在刷半个世纪前的“朋友圈”。
让忆城探险队的墨漓印象最深的是,他曾在一个食堂里发现了一块小黑板上的“今日菜单”:白菜粉条、骨棒酸菜。“现在单位食堂一般都是自助餐,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