走进农民心里的作家
文/振山
年农历5月26日夜,在望泉寺村一户贫苦农民的家庭里,一个小男孩,大喊大叫地来到这个世界上,他就是克臣。
年,在本村高小毕业的克臣,硬是要到北京城里去读书。于是,从乡下考入北京第48中学。他从迈进中学校门的那一刻,就瞄准北京大学中文系,小小年纪,信誓旦旦,长大当作家!由于学习成绩优秀,初中毕业被保送本校高中。然而,命运却跟他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:年高考,原本在全校出了名的高才生,却名落孙山,原路返乡。不久参军,五年后复员。
克臣回老家当农民,那一年,他已经临近“三十而立”,可他铁了心,依然没有放弃当作家的梦想。他深信鲁迅先生的话:“弄文学的人,只要一坚忍,二认真,三韧长,就可以了。”决心走赵树理、柳青之路,把根深深地扎在家乡。业精于勤,久久为功。只要功夫深,铁杵磨成针。初生牛犊不怕虎,“出水才看两腿泥!”
左拉说:“生活的道路一旦选定,就要勇敢地走到底,决不回头。”
他并不满足日出而作,日落而息的生活,一时一刻都没有忘记爬文学这座高山。他不畏劳苦,勇敢攀登。他确信,越过幽幽低谷,必然会迎来一派斑驳的日光。
庄稼人从来不休礼拜天。一年四季,忙忙活活。春夏秋冬,急急匆匆。打墙、脱坯、抹房、和泥,拉墒打砘子、薅苗耪地、掰棒子砍高粱,干不完的庄稼活。好不容易盼到冬闲,还要挖河修渠,平整土地。克臣把旁人谈天说地、闲聊淡扯的时间都用在工作上。稍有闲暇,他就钻进小屋,在昏暗的灯光下读书与写作。劳累早已被抛到九霄云外,此刻,便是他一天里最惬意的时刻。
克臣的三间泥房,东屋滚土炕,破被破褥子破衣裳;西屋堆满杂物,锄镐铁锨,镰刀簸箕,腾出一角儿当书房。书桌是媳妇陪嫁的木箱,座位是装满玉米的箩筐。墙上揳进三个木橛子,吊起一块木板做书架,堆满了旧书,歪歪斜斜,摇摇晃晃。创办手抄小报,自己写稿,发表在自己的“报纸”上。笑逐颜开,满面春风。优哉游哉,乐在其中。
克臣读书,既泛览,又精读。像“三红一青、创山保林”、《青枝绿叶》《喜鹊登枝》,他都看过;一套旧《水浒》,前不见封面,后不见封底,被他翻得稀烂;新买的《红楼梦》,用画报和牛皮纸包了两层书皮,都被磨裂了;至于鲁迅的书,则更是爱不释手。桌上、炕上,窗台上,犄角旮旯,随处可见。
克臣写作,先“热处理”,再“冷处理”。写出了作品,总要放一放,经过反反复复地推敲润色,再工工整整誊抄在稿纸上,寄往各地报刊。
新位工人诗人李学鳌,偶然见到克臣的诗稿,他认定这是一棵好苗子,立即乘火车来到望泉寺村,结识了这个青年农民。
年夏,李学鳌与浩然一同到密云采访,途经顺义的一片柳林。李学鳌对浩然说:“穿过这片柳林,就是望泉寺村。有个青年农民克臣,迷恋写作。我看过他不少稿子,很有希望!”
自此,几十年来,无论经历怎样的风风雨雨,浩然一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