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京哪家医院治白癜风有效 https://wapjbk.39.net/yiyuanzaixian/bjzkbdfyy/ffxbdf/虽不相信命运之类东西,但有时确实有让人费解的事情。曹魏集团经过曹操父子两代绞尽脑汁的“阴谋诡计”逼迫汉献帝禅位,如愿篡汉夺位,但谁曾料想仅仅过了连半个世纪也不到,被司马氏家族如同一辙,采取几乎相同的方式夺取曹魏江山,果真应验了“善有善报,恶有恶报。”这句话。
▲曹操父子
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,滴水石穿非一日之功,曹魏政权经历曹操、曹丕、曹叡、曹芳、曹髦、曹奂等四代人六帝,未能永保江山,被司马氏夺取,其中每个人多多少少都有功与过,其中处于承上启下位的曹叡相当关键,如明朝的永乐大帝朱棣、清朝的康熙大帝,都处在先人已打好朝的奠基,需要构建上层建筑之际,朱棣、康熙两位大帝成功完成己任,保障了之后朝几百年的统治,然而魏明帝曹叡未能充分完成己任,为曹魏政权灭亡埋下伏笔。
就如历史学家马植杰先生所言,“综观曹叡之行事,优缺点各占一半。其中,善为军计、明察断狱、比较能客人直谏等等是优点,缺点是奢淫过度。”那么曹叡做了哪些失误最终为曹魏政权灭亡埋下祸根?
延续其父强抑宗室政策
▲曹氏宗亲将领
掌握兵权是保障朝持续性的武器,被迫“黄袍加身”的宋太祖赵匡胤深知此道理,故此,自编自导“杯酒释兵权”的让人称绝的剧情,保障两宋朝延续三百多年,当时若存在奥斯卡奖,则导演、演员非他莫属。
旷世奇才、枭雄曹操毋庸置疑,不会让兵权旁落,其执政时期,让宗室成员夏侯惇、曹仁、夏侯渊、曹洪等统帅,五子良将张辽、乐进、于禁、张郃、徐晃等打仗再厉害,也得乖乖地跟在他们后面当小弟,唯命是从。
曹丕执政之后,为了得到世家大族们鼎力支持,迅速篡位,虽然开始让外姓人员担任要职,如任命陈群为镇军大将军、司马懿为抚军大将军,但是兵权任然掌握在曹氏宗室中,同时期曹真为中军大将军、曹休为征东大将军,排位上占据前两位。
▲曹魏五子良将
曹操执政时期,军事上重用宗亲,然而自从曹丕上台之后,有意打击宗亲,削弱宗室力量。由于曹丕上位不容易,特别是与其弟曹植明争暗斗多年,或许回首往事,不由得颤抖一下,于是坚定打压宗亲势力念头,称帝之后立马下令封侯的诸弟皆离开京师,徙就封国。
曹丕对待宗亲极其“残忍”甚至很变态,就如陈寿所言所谓公“既徒有国土之名,而无社稷之实。”还不如普通老百姓,手握老弱残兵百来号士兵,不仅不能参政议事,还被朝廷委派的“特务”们天天监视,过着提心吊胆的日子。还隔三差五地更换封地,简直就是活活折磨,让人精神崩溃,其实为“异地软禁”。
是时,诸侯皆寄地空名而无其实;国各有老兵百余人以为守卫,隔绝千里之外,不听朝聘,为设防辅监国之官以伺察之;虽有侯之号而侪于匹夫,皆思为布衣而不能得。法既峻切,诸侯过恶日闻。《资治通鉴》
举个例子,曹丕的亲弟弟曹植,初为临淄侯,曹丕登基之后,与其他诸侯一样,被赶到封地,年受陷害贬为安乡侯,不久改封鄄城侯;第三年改封为鄄城;第四年,又封为雍丘,登基四年改封四次,等于是年年更改,好不容易刚到一处伸个懒腰,歇歇脚,又让人迁徙,真让人崩溃,连起码小老百姓的安稳日子也过不好,谈何争权,篡位?说明曹丕抑制宗室势力政策,取得的佳绩。
▲曹植
继位后的魏明帝曹叡,果然不辜负老爹期望,传承其优良传统,继续折磨曹植,登基第一年,徙封浚仪;年,复还雍丘;第三年,徙封东阿;直至曹植去世那年太和六年(),还改封为陈,最终曹植忧郁中去世。
世上没有两全其美的事情,打压宗亲势力政策相当成功,然而反面助长异性大臣的迅速崛起,曹叡执政初期,还有宗室大臣曹真、曹休坐镇,还能保证兵权不旁落,但曹休、曹真相继去世之后,宗室已被打压,宗室成员青黄不接,只能让既无谋略又无胆略的纨绔子弟曹爽接班,为之后埋下祸根。
让年幼养子继位
▲曹芳
不知什么原因,皇子清河曹囧、繁阳曹穆、安平哀曹殷相继夭折,无奈曹叡收养秦曹询、齐曹芳作为后嗣,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其身份却是国家一级机密,然而还是有小道消息,《魏氏春秋》记载,曹芳为任城曹楷之子,“黄须儿”曹彰子孙,曹操曾孙,但曹询的身份是确实成了一级机密。
齐讳芳,字兰卿。明帝无子,养及秦询;宫省事秘,莫有知其所由来者。《三国志》
曹叡病危之时,立曹芳为皇太子,当日,魏明帝曹叡去世,曹芳即位,年龄才八岁。古代人都数虚岁,之所以周岁才七岁,按现在就是刚入小学的一年级学生,若能自理生活则让人啧啧称赞的年龄,如何管理天下?曹丕执政时候已明确禁令宦官、外戚不能干政,于是只能托付于辅政大臣。
夫妇人与政,乱之本也。自今以后,群臣不得奏事太后,后族之家不得当辅政之任,又不得横受茅土之爵;以此诏传后世,若有背违,天下共诛之。《三国志》
让年幼的养子继承皇位就是曹叡一个败笔,东汉朝的前车之鉴,就在摆在眼前,怎能还重蹈覆辙?东汉中后期,和帝起皇帝年幼无法执政,自然而然落入太后为主的外戚手中,皇帝长大之后,不甘心当“傀儡”借助宦官力量,铲除外戚,从而皇帝宠坏宦官而权力入宦官手中,然后新的外戚势力(皇后为首外戚)又剪除宦官势力,皇帝去世又立年幼皇帝……如此恶性循环,一百多年,最终东汉朝轰然倒塌。
▲诸葛亮
篡汉夺天下的曹氏家族,应该比谁都清楚此事,之所以曹丕一登基就强力执行“其宦人为官者不得过诸署令”,又颁布外戚不能干政等政令防止重演东汉悲剧。可是,曹叡让八岁小孩子继位,不是等于把权力拱手让给辅政大臣吗?其一,外戚和宦官不能参政,辅政大臣无牵制力量;其二,每一位辅政大臣未必都是像周公、诸葛亮一样忠心耿耿,无私心的道德高尚之人。
曹叡传位于年幼的养子之举,真是让人费解,难道当时曹氏宗亲里,没有一个人适合当皇帝?或者是为了继续坚持打压宗亲的一贯原则?身为当事者应该最清楚,现在无法弄清其准确的缘由,然而可以断定选择年幼养子继承皇位是错误举措。
选择辅政大臣
▲曹爽
即使皇帝年幼,若选好辅政大臣,则延续曹魏政权也未必是不可能事情。历史上有不少成功案例,替“尚在襁褓之中”成摄政六年之后,还政于成的周公;还有“鞠躬尽瘁,死而后已。”为蜀汉政权服务的诸葛亮,然而很不辛,曹魏政权没有遇到其“周公”或者“诸葛亮”,只能怪就怪在曹叡不太会知人。
曹叡托孤的辅政大臣为大将军曹爽、太尉司马懿,曹爽是德薄位尊、无实战经验、无战功的沉溺于声色之中纨绔子弟;司马懿为久经沙场、功勋、老谋深算、善于隐忍的厚黑学大咖。两人比起,能力差别很悬殊,又都是有野心的人,两人厮杀夺取权力是板上钉钉的必然事情。
▲高堂隆、陈矫
其实,曹叡曾经问过尚书令陈矫,司马懿是不是能身负国家重任的社稷之臣,他说虽有其能力,但是不是社稷之臣不能断定;开始建造陵霄阙之时,有喜鹊在上筑巢,明帝问高堂隆什么征兆。他说“鸠占鹊巢”将会被异姓篡位,要多加防范。
篡位是大逆不道、罪大恶极的事情,要株连九族或者株连十族的残忍事情,所以没有确凿的证据下,陈矫、高堂隆两人也不敢轻易直接敢言某人想篡位。其实他俩的提示已经很明显,此时,手握重权的异姓家族非属司马氏家族不可,难道曹叡不太清楚?还是装糊涂?还是存在侥幸心理,总之结果是不了了之。
帝忧社稷,问矫:“司马公忠正,可谓社稷之臣乎?”矫曰:“朝廷之望;社稷,未知也。”《三国志》
陵霄阙始构,有鹊巢其上,帝以问隆,对曰:“诗云‘维鹊有巢,维鸠居之’。今兴宫室,起陵霄阙,而鹊巢之,此宫室未成身不得居之象也。天意若曰,宫室未成,将有他姓制御之,斯乃上天之戒也。夫天道无亲,惟与善人,不可不深防,不可不深虑。《三国志》
另外,曹爽为大司马曹真长子,曹真是曹操养子,其父秦邵冒名顶替被袁术部曲追杀的曹操,不幸被杀,曹操为感恩收养其子,改姓为曹,故此曹爽其实为曹操养孙。曹叡病危时候,才把曹爽从武卫将军提升为大将军,所谓武威将军就是“都督中军宿卫禁兵”按现代相当于首都卫戍部队司令,其前任为曹操的“超级保镖”许褚,之所以实战经验肯定无法与野战部队统帅相比。
▲司马懿
故此,在军事上无法与东平辽东,西阻蜀汉,南抗东吴,擒斩孟达等,实际统帅野战军取得辉煌战绩的司马懿相提并论,这也是之后高平陵政变之后,曹爽不战而降原因之一。那么为何曹叡选择无实战经验的曹爽,难道宗室里没有其他成员?
其实,原本是任命叔父燕曹宇为大将军,领军将军夏侯献、武卫将军曹爽、屯骑校尉曹肇、骁骑将军秦朗共同辅政。但之后神志不清,病危中的曹叡,听信中书监刘放、中书令孙资等劝谏,或许突然脑海里浮起“藩不得辅政”的先帝诏敕,反正糊里糊涂地改立曹爽为大将军,召回太尉司马懿一同辅政,免去曹宇、夏侯献、曹肇、秦朗的官职。曹宇恭顺温和的性格比起骄横奢侈、不忠于的曹爽强千百倍,至少会忠于,不会让司马氏家族轻易篡位。
帝以燕宇为大将军,使与领军将军夏侯献、武卫将军曹爽、屯骑校尉曹肇、骁骑将军秦朗等对辅政。中书监刘放、令孙资久专权宠,为朗等素所不善,惧有后害,阴图间之……又白“宜诏司马宣使相参”……帝从之大言曰:“有诏免燕宇等官,不得停省中。”於是宇、肇、献、朗相与泣而归第。《汉晋春秋》
▲曹叡
此时的刘放、孙资早已与司马氏家族暗中勾结,早已打成一片。或许曹叡永远都不明白“血浓于水”的道理,若善待宗亲,则不至于身边连一个诚心诚意为其效力的人都没有,临死前还被人蒙骗,真是悲哀,但已成事实,覆水难收,都是咎由自取,等于是曹叡为司马氏家族篡位,铺好了康庄大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