陶瓷在我国盛行数千年,先人累积的经验和景德镇的天然原料,清代瓷器烧造水平可谓登峰造极,督陶官的管理。
清朝初年的康熙、雍正、乾隆三代,因政治安定,经济繁荣,皇帝重视,瓷器的成就也非常卓越,皇帝的爱好与提倡。
雍正瓷器造型不同于前代,在于它一改康熙时浑厚古拙之风,代之轻巧俊秀,典雅精致,壁薄体轻,匀称一致,仰光透视,略显淡青,柔和圆润。
点染,工笔画中的一种染色技巧。用接近写意的笔法,一笔蘸上深浅不同的色彩在画面上连点带染,取灵动之意。
此件雍正年制转心碗与其他碗相比多了一个转心更显的珍贵稀有,转心碗整体简洁,敞口圈足,线条优美流畅,杯身绘画山水图景,一幅怡然自得,恬静悠远的山水田园之景,让人不禁赞叹画师的高超技艺。
釉水凝厚润泽,青花发色纯正,造型饱满,构图精致。为典型雍正时期青料绘制,胎质细腻莹白,泥鳅背圈足以手抚之,莹熟无比,显现了雍正朝制瓷工艺的极高水平。底部“大清雍正年制”青花六字楷书款。
咸丰时期国力衰败之极,连年兵变,百业俱废。光绪年间,又遭八国联军入侵,国家受到巨大损失,陶瓷业也难逃厄运,所以咸丰时期的传世精品很少。
咸丰末年,景德镇官窑厂被损毁,陶瓷业被破坏无余,清代瓷业之败落,莫过于此。
此件粉彩過隻花卉紋蓋碗(連托)是这时期非常难得的精品
胎质肥润洁白,画工十分精细。本品碗盖落于碗内,柔美的描金枝过墙梅花悠然而出,绿叶、喜鹊褐枝衬托得花朵异常娇媚,盖壁亦然。造型小巧精致,釉色清润。
内壁与外壁或器盖与器身的纹饰相连,浑然一体,宛如花枝越过墙头,从外壁伸至内墙。底部六字《大清咸丰年制》
景德镇瓷器来说在过渡时期,明瓷和清瓷的分野并不是十分明显的。可以说所有的顺治官、民窑都不可避免地带有明末清初过渡时期的特点。
清代的墨地绿彩始于康熙年间,并于雍乾两朝延续。此品种的制作工艺较为复杂,是为先在高温烧好的素胎上用“珠明料”制作的黑彩描绘纹饰,并满涂于纹样外的地方,后再在整个器表罩水绿色料,待干后入窑二次低温烧造而成。反衬了绿色彩纹饰的轻柔与娇艳。
此件底部落款青花双圈四字《玉堂佳器》玉堂佳器款此为明代后期至清代早期常见的瓷器款识。据叶佩兰《明清瓷器款识浅说》一文归纳,“玉堂佳器”款属于吉言赞颂款。
到了万历时期,已出现“玉堂佳器”款;清代顺治、康熙年间,“玉堂佳器”款一直十分流行,而雍正时期就不再见有此落款了。因此可以判断,这件青花“玉堂佳器”款墨地绿釉婴戏罐烧造年代应在明代万历之清代顺治朝之间